学海文苑
“黄桥”的由来
发布时间:2016-04-11 15:46:27钱 汉 文
二0一一年五月
隶属泰兴市的黄桥镇古称永丰里,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(公元1068年)。略迟于济川镇(今泰兴镇,建于北宋乾德年间,公元963年)。
“永丰里”这一名称的使用经过北宋、南宋、元朝、至明朝正德年间(公元1510年左右),前后440多年,后改称“黄桥”。
那么是什么原因使“永丰里”这一美称改为“黄桥”的呢?其间又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呢?这必须重温明朝的一段历史。
明武宗正德初年(公元1508年),由于朝廷宦官弄权,把持朝政。国家经济状况每况愈下,民不聊生,致使天下大乱,各地百姓纷纷起义。
当时长江北岸有一支农民起义大军,首领为刘六和刘七。1510年,刘氏率领的起义军自江西九江东下进攻通州(今南通市),与官兵(明朝的军队)激战于通州的狼山。起义军得胜后挥师西进,又激战于永丰里和济州。
时任泰兴县主簿的人名叫黄连,直隶人(今河北省),明朝正德3年至5年任泰兴县正九品主簿。此人率当地的地主民团组织的武装与官军策应,夹击刘氏起义军。致使起义军失利撤往西北江都方向。黄连年轻气盛,是个好大喜功之人,见起义军撤退,忙率领民团乘胜追击。在追到今江都大桥镇时,遭起义军设下的埋伏,黄连带领的民团迅速溃败,黄连本人亦遭伏击身亡。
明王朝闻奏,认为黄连帮助朝廷镇压起义军立下大功。为表其功,颁诏表彰其“不卑其官,以死勤事,英风余烈。”同时在泰兴五圣庙建立“黄公祠”,供人瞻祭。不仅如此,又下令在永丰里建一座桥,取名“黄公桥”,同时将永丰里改名为黄桥一直沿用至今。
时光如梭,永丰里改为黄桥已500多年了。这期间,发生了许多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事件,笔者不加赘述。
至二O一O年,黄桥经过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,已发展成为面积170多平方公里、近20万人、年国内生产总值42.3亿元、农民人均收入9300多元的苏中大镇、重镇。
目前,黄桥镇正在“自强不息、奋力争先”的新时期“黄桥精神”激励下,向着“泰兴争第一、泰州进十强、江苏有名次、全国有名气”目标迈进。